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古代人的廉政教育

    信息发布者:wurui8
    2016-11-29 21:58:51   转载

    腐败是在私有制出现,尤其是国家形成以后才产生的社会和政治现象,与之对应的廉政教育随之产生。

    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:“腐,烂也,从肉,府声”。“败,毁也。贼败皆从贝”。《说文解字段注》引用老子的话“多藏必厚亡”释“败”,意为贪欲过盛必然招致灭亡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腐败的意义更侧重于政治方面,凡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非法私利就是腐败。为了防止腐败发生,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,并且通过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道德、信条,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、自我克制。古代国家对官吏的廉政教育大体可分为: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皇帝教育。

    刻在石碣上的廉政箴言

    中国古代从私塾、乡学到国子监,学校教育制度之完备在同时代世界各国中属于前列。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从儒家经典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易经》《春秋》《仪礼》等书中接受“敛从其薄”“平政爱民”“节用而爱民”等为政理念,读书是为了学习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治世之道。

    修身正德要持之以恒

    修身是读书的首要,身正不怕影子斜。古代读书人就是以身正德修为第一要务,这点不论是否为官皆一概通用。当然,习惯成自然,当你成为一个廉洁自律的人,廉政才有可能实现。莫以为贪了,墨了,就能逃了。事实上是没一个漏网之鱼,不过是早晚。

    司马光便深深明白这一点。

    所有人对司马光的认识,大概都是从砸缸开始吧。这个曾经聪慧机灵的孩子,日后是大宋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宰相。那个时代,土地兼并十分剧烈,“势官富姓,占田无限”,天下半数田亩都归了权利集团。司马光官都做到宰相了,位高权重,谋个家财万贯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。事实是他生活一直十分简朴,为官近40年,只在洛阳有薄田三顷,他妻子死后无以为葬,只得典了田置办棺椁。

    司马光对自己省吃俭用,他年老体弱后,友人刘贤良想用50万钱买一婢女来照料他,他回信谢绝说:“吾几十年来,食不敢常有肉,衣不敢有纯帛,多穿麻葛粗布,何敢以50万市一婢女乎?”熙宁、元丰年间,司马光居住洛阳,潜心著述。他的住所是仅能避风雨的茅屋草舍,三九寒天,北风呼啸;炎炎夏日,又酷热难耐。司马光只能挖地三尺,掏了个地穴,住到了地下。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他撰写了一部光耀千秋的不朽之作——编年史《资治通鉴》。

    齐家教子要克勤克俭

    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就是国、家不分,家庭承担了部分对后代进行政治道德教育的义务。

    司马光为教诫儿子,专门写了篇《训俭示康》的家训,教育儿子:“俭,德之共也。侈则多欲。君子多欲,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,则多求妄用,丧身败家,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。故曰:侈,恶之大也。”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将来“居官必贿”。可以说廉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。

    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,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借鉴。他对儿子说,西晋时“何曾日食万钱,至孙以骄溢倾家”,“石祟以奢靡夸人,卒以此死东市”,近世寇准生活“豪侈冠一时”,“子孙习其家风,今多穷困”。《训俭示康》这篇文章,写得有理有据,真切动人。司马康读时,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此后,他一生始终把父亲的这篇家训,当作做人的镜子,用来警示自己。

   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,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。由于司马光教子有方,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了俭朴的重要性,并以俭朴自律。他历任校书郎、著作郎兼任侍讲,以博古通今、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世。

    治国平天下要有规则

    官吏自踏入仕途后,皇帝经常对他们进行“仁、义、廉、耻”的朝廷教育。今在新绛县的绛州大堂中,存有一块石碑,记录古代国家廉政教育的内容。

    绛州大堂始建于唐,具体创建年代不详,主体建筑为元代结构,堂内的柱子、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工而成,风格粗犷豪放。宋、元及明洪武九年(1376)、清乾隆十八年(1753)、光绪四年(1878)均多次维修。轴线上保存有大堂、二堂、三堂。大堂的墙内壁东侧存《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》石碣一通,高116厘米、宽70厘米,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(1101)刻制,上题:

    一曰清心。谓平心待物,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,则庶事自正。

    二曰奉公。谓公直洁己,则民自服。

    三曰修德。谓以德化人,不尚威猛。

    四曰责实。谓专求实效,勿竞虚誉。

    五曰明察。谓勤察民情,勿使赋役不均,刑罚不中。

    六曰劝课。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,农桑之务。

    七曰革弊。谓求民疾苦,而厘革之。“文臣七条”原为州衙所藏,几经流失,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,以昭示后人,此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。在今天,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,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“为臣贪,必丧其身。”唐太宗这样告诫群臣。他还打比方说,鸟栖于林,鱼藏于水,还是被人捉拿,都是它们贪吃诱饵的缘故。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。

   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说:“诸衙门官到任,朕常开谕:无作为非,显尔祖宗,荣尔妻子,贵尔本身,以德助朕,为民造福,立名于天地之间,千万年不朽,永为贤称。”身为官吏,只要不为非作歹,不仅利国利民,而且能光宗耀祖,成为贤人,可见皇帝的教育更为实际。

    树廉政榜样立神道碑

    理论说教的同时,历代皇帝还无不对那些治行兼优的“清官”“循吏”大力宣扬提倡,对他们除进行赏赐之外,还要旌表其事迹,通告全国,树为榜样。

    在稷山县青龙寺的东院,有一座高达3.1米,宽1.4米,厚0.7米的姚天福神道碑巍然耸立。碑额高1.23米,上雕二龙盘顶,形象逼真;碑座为龟形,重七吨有余;翰林学士虞集撰写的碑文,4884个字里记述了姚天福生平事迹。

    姚天福历元世祖、元成祖两朝,做过监察御史、提刑按察史、刑部尚书、平阳、真定路总管,最后官至中书省参加政事、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和本路诸军奥鲁总管,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北京市长和军区司令员,可谓官运亨通。姚天福在任上,不惧权贵,敢与皇帝身边的红人斗,被人们称做“铁面御史”。身居高位,但姚天福家中除了供日常食用的几斗米,再无其它值钱之物,一生廉洁自律,刚正不阿,堪比包拯。

    姚天福死后三十年,即元统元年(1333)三月,又一位皇帝宁宗诏命国史编修虞集撰文并书写,为姚天福在墓前竖“神道碑”一通,以颂其功德。

    崇尚德治,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,是中华民族人文主义精神的一大特色,廉政教育一直都包含在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中。

    古代县衙建筑装修对官员的警戒

   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有一定规矩的,在其装饰上一定是饱含一些意义的。各地县衙的建筑装修既要显示出封建衙门特有的威严繁华的气派,又要呈现出对官员廉洁爱民的警戒作用。在县衙的照壁、大堂、二堂、起居等地都有相应的装饰规则,在参观这些古建时,不妨留心看看这些地方:

    一、照壁。县衙大门后的照壁背面,画有形如麒麟的贪婪之兽。该兽能吞下金银财宝,但它仍不满足,还想吃掉太阳。此画意在警戒官员,不要做贪得无厌的贪官。

    二、戒石。县衙二门之后立一牌坊,上书“公生明”三个大字,名曰“戒石坊”。戒石背面刻有“尔奉尔禄,民膏民脂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十六个小字,以戒县令以民为本,秉公办事。

    三、大堂门匾。大堂门楣正中挂有金字匾额,有以其作用命名,置堂额为正堂、正厅、公厅或公堂;有以其施政宗旨命名,称作忠爱堂、亲民堂、平政堂等。

    四、大堂堂匾。大堂堂匾一般书有“明镜高悬”四个烫金大字,以期县令要做清官,要敢于为民做主。

    五、宅门门匾。大堂之后二堂之前的宅门背面,有一长条匾额,书有“天理国法人情”六个大字,警示县令施政办案必须顺应天理、执行国法、合乎人情。

    六、二堂门匾。二堂门匾多为慎思堂、退省堂、退思堂,以示县令此堂为退思补过之所,对所理政务要及时回顾反省,如有缺错要及时弥补纠正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