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离相寺景区简介

    信息发布者:wurui8
    2016-11-26 19:34:17   转载

    离相寺,位于武乡县东35公里小西岭村南的德峰山上,原名德峰寺,据历史相传,北魏太武帝时 (公元 422—423年间),高僧法显在此坐化。五代后周时朔,德峰寺因“法显高僧以离幽谷,圆寂西去”一事被官府赐名 为离谷寺。到宋端宗景贤三年,也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(公元1276年),寺院住持雄辩大师将高谷寺改名为离相寺。至此,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历朝一直延用离相寺之名。抗日战争时期,八路军曾在离相寺开办军需工厂。1980年被 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99年8月批准恢复离相寺为合法道场。

    离相寺,因法显坐化而驰名海内外,法显(公元337年—422年),原姓龚,山西平阳府五阳人,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僧人、旅行家、翻译家,是中国僧人到天竺(今印度)取经的第一人。

    法显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,有兄弟三人,但都因灾荒连年,瘟疫流行而夭折于幼年。父母害怕“祸以次及”,当年刚刚三岁的时候,就把他度为沙尼。二十岁受比丘戒。师长取法名为法显。当时,晋代佛界戒律经典,有许多缺遗失误之处,致使许多僧尼不守“清规”,有的私行淫乱,有的与众争利,有的酒色是耽,“清教”不清,污秽佛经。他常慨叹律藏传译不全。为了促进佛教的传播,他立志前往“西天”(指印度等地)求经,以维护宗教真义,矫正流弊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三月借同慧景、道整等从长安(今西安)西行取经。途中历经千辛万苦,渡流沙、越葱岭,经历了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,进入北印度境,到了陀历国。次年过雪山时,慧景冻死在途中。晋义熙元年,他在巴连弗邑用三年时间,搜求到经律六部,并学会了印度话,抄写律本。这时,他唯一的同伴道整乐居印度,但他大志不改,便独自东渡。

    义熙五年冬,他从多摩梨帝国海口搭乘商船向西南行,在狮子国(今斯里兰卡)住了二年,抄得四部经律,达到他求法的凤愿,回国途中遇大风,在海上漂流九十天,到达南海的耶提婆。义熙八年夏初,他再次搭乘商船泛海东行归国,经过两个多月,终于船抵青州长广郡峙山(今山东青岛崎山)南岸。他归国后,即到建康(今南京市)遣场寺内与佛驮跋院罗开始整理翻译佛经。经五个春秋共译出《摩河僧抵律》、《泥涅经》、《方等》、《大船尼戒木》等六部二十四卷经律论,达百万余字。译经事告一段落后,他开始撰写了《佛国记》(又名《法显传》)、《佛游天竺记》,将他前后15年亲历30余国的旅途艰辛与所见所闻,作了详尽的描述,成为后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。

    离相寺,还是一座著名的消暑的胜地,这里风景秀丽,林木葱笼。正如碑文所描述的:“其山出岫五峰,间藏四壑,左顾右盼,山色峰峰,前瞻后依,水光映接,景趋幽微,地之灵胜,堪为林苑凄心之所”。站立在庙门之外俯瞅,山崖陡峻,峡谷幽深,溪水泥塘,草木茂盛;仰视,飞檐横空,双柏奇伟,山风徐徐,白云缭绕。据旧县志载,庙内原有离相钟一口,高六尺余,周十二尺,厚约二寸,重不可测,系宋政和八年(公元1114年)铸造,距今已有八百余年,其声响宏大,可传至数十里之外。因此,千百年来,周围各县来此求佛拜药者留连忘返,香火不绝。古人有诗赞日:“古寺临山曲,行行纳晚凉。一犁梅子雨,满院枣花香。渴佛幡施紫,翻经字射黄,清幽真佛地,不减白云乡。”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